性與性別

從研究中實際知道的是:
來自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結論

醫學博士Paul McHugh博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病學系主任,近幾十年來傑出的精神病醫生,研究員,教授和老師。
 Lawrence Meyer博士,碩士,碩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病學系科學家,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統計學家,流行病學家,健康和醫學領域複雜實驗和觀察數據的開發,分析​​和解釋專家。

總結

2016年,約翰霍普金斯研究大學的兩位主要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總結了性取向和性別認同領域中所有可用的生物學,心理和社會學研究。 作者們堅決支持平等並反對LGBT歧視,他們希望所提供的信息能夠使我們所有人的醫生,科學家和公民有能力解決我們社會中LGBT人群面臨的健康問題。 

該報告的一些主要發現:

第一部分性取向 

•將性取向理解為一種先天的,生物學上定義的和固定的特徵-人們“以這種方式出生”的觀念-在科學界沒有得到證實。 

•儘管有證據表明基因和激素等生物學因素與性行為和性慾有關,但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說明人性取向的生物學原因。 儘管根據研究發現,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之間的大腦結構和活動沒有顯著差異,但這種神經生物學數據並未顯示出這些差異是先天的還是環境和心理因素的結果。 

•對青少年的縱向研究表明,在某些人的一生中,性取向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 正如一項研究顯示的那樣,大約80%的報告同性慾的年輕人在成年後沒有再重複這一過程。 

•與異性戀者相比,異性戀者遭受童年性虐待的可能性高2至3倍。

第二部分 性,心理健康和社會壓力 

•與一般人群相比,非異性戀亞人群面臨的各種危害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風險增加。 

•非異性戀人群的焦慮症風險估計比異性戀人群的焦慮風險高大約1,5倍; 患抑鬱症的風險約為2倍,濫用藥物的風險約為1,5倍,自殺的風險幾乎是2,5倍。 

•與非跨性別人群相比,跨性別人群的人面臨各種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更高。 在所有年齡段的跨性別人士的一生中,有關自殺企圖的水平尤其令人震驚,為41%,而低於美國總人口的5%。 

•根據現有的(儘管有限的)證據,包括歧視和污名化在內的社會壓力會增加非異性戀和跨性別人群心理健康狀況不利的風險。 為了使“社會壓力模型”成為理解公共衛生問題的有用工具,還需要進行其他高質量的縱向研究。

第三部分 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是不依賴生物性別的人的先天性固定特徵的假設(一個人可以是“被困在男人體內的男人”或“被困在男人體內的女人”)沒有科學依據。 

•根據最近的估計,大約0,6%的美國成年人認同的性別與其生物學性別不符。 

•變性人和非變性人的大腦結構比較研究表明,大腦結構與跨性別識別之間的相關性較弱。 這些相關性並不表明跨性別識別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神經生物學因素。 

•與普通人群相比,接受過性別矯正手術的成年人仍然存在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 一項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改變性別的人有自殺企圖的傾向約為5倍,而因自殺而死亡的可能性約為19倍。 

•在性別問題上,兒童是特例。 只有少數具有跨性別身份的兒童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會堅持使用它。 

•儘管有一些兒童在他們的跨性別認同得到鼓勵和支持的情況下可能會改善其心理狀態,但幾乎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干預措施具有治療價值,這些干預措施可延緩青春期或改變青少年的第二性行為特徵。 沒有證據表明應該鼓勵具有非典型性思想或行為的跨性別者。

介紹

不太可能有許多主題在復雜性和不一致性上可與人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問題相提並論。 這些問題影響我們最秘密的思想和感情,有助於將每個人定義為一個人和社會成員。 關於與性取向和性別認同有關的道德問題的爭論十分激烈,他們的參與者傾向於個人化,而在州一級相應的問題引起了嚴重的分歧。 討論參與者,記者和議員經常引用權威的科學證據,在新聞,社交媒體和更廣泛的媒體圈子中,我們經常聽到有關“科學說”的言論。

本文提供了對現代解釋的精心彙編的綜述,這些解釋是關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大量科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研究的最準確結果的現代解釋。 我們考慮了各個領域的大量科學文獻。 我們試圖考慮研究的局限性,而不是得出可能導致對科學數據的過度解釋的過早結論。 由於文獻中大量衝突和不准確的定義,我們不僅檢查了經驗數據,還檢查了潛在的概念問題。 但是,本報告未涉及道德和道德問題; 我們的重點是科學研究以及它們顯示或不顯示的內容。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從對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等概念的批判性分析開始,並考慮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個體,不變和與生物學相關的特徵。 連同本部分中的其他問題,我們轉向普遍的假設“這樣的天生”,根據這種假設,一個人具有固有的性取向。 我們在生物學的各個分支中分析了這一假設的證實。 我們研究了性慾形成的起源,性慾隨時間變化的程度以及與將性慾納入性認同相關的困難。 基於雙胞胎和其他研究的結果,我們分析了遺傳,環境和激素因素。 我們還分析了一些將腦科學與性取向聯繫起來的科學發現。

第二部分介紹了對健康問題對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依賴性研究的分析。 在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變性者中,與普通人群相比,身體和精神健康受到削弱的風險總是較高。 這些健康問題包括抑鬱症,焦慮症,藥物濫用,最危險的是增加自殺風險。 例如,在美國,跨性別人群中有41%的人企圖自殺,這是普通人群自殺率的十倍。 我們-醫生,老師和科學家-相信這項工作中的所有進一步討論都應根據公共衛生問題進行。

我們還分析了一些提出的解釋這些健康狀況差異的想法,包括社會壓力模型。 這種假設認為,諸如恥辱感和偏見之類的壓力是這些亞人群額外遭受痛苦的原因,這一假設不能完全解釋風險水平的差異。

如果第一部分對性取向總是由於生物學原因而定的假設進行了分析,那麼第三部分的其中一部分將討論有關性別認同的類似問題。 生物性別(男性和女性的二元類別)是人性的穩定方面,即使考慮到一些患有性發育障礙的人也表現出雙重性特徵。 相反,性別認同是沒有確切定義的社會心理學概念,只有少量的科學數據表明這是與生俱來的,不變的生物學性質。

第三部分還分析了性別矯正及其數據,以減輕影響許多被確認為跨性別者的心理健康問題。 與一般人群相比,因手術而發生性行為改變的跨性別者極有可能弱化心理健康。

特別令人關注的是年輕的性別不遵從者中對性別重新分配進行醫療干預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能夠幫助他們接受自己所感覺的性別的手術,甚至在幼年時期就進行激素治療和手術。 但是,大多數性別身份與自己的生物學性別不匹配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改變這種身份。 我們擔心並擔心某些干預措施的殘酷性和不可逆轉性,這些干預措施已在社會上公開討論並適用於兒童。

性取向和性別認同不適合簡單的理論解釋。 在支持有關這些概念的想法的信心與以嚴肅的科學方法開創的想法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 面對這樣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我們必須更加謙虛地評估我們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我們欣然承認,這項工作既不是對其所解決問題的詳盡分析,也不是最終真理。 科學絕不是理解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多面性問題的唯一方法,而是智慧和知識的其他來源,包括藝術,宗教,哲學和生活經驗。 此外,該領域的許多科學知識尚未精簡。 無論如何,我們希望對科學文獻的回顧將有助於為政治,專業和科學環境中的合理而開明的論述建立一個共同的框架,並希望藉助這一點,我們作為有意識的公民,能夠在減輕痛苦和促進健康方面做得更多和人類的繁榮。

第一部分-性取向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性取向是一個人的先天,不變和生物學特徵,但每個人(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者)都是“以這種方式出生”的,但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科學證據的支持。 實際上,性取向這個概念非常模棱兩可。 它可能與行為特徵,吸引力和認同感有關。 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表明,遺傳因素與性慾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微不足道,但沒有獲得表明特定基因的重要數據。 關於同性戀行為,吸引力和同一性的生物學原因的其他假設也得到了證實,例如,激素對子宮內發育的影響,但是,這些數據非常有限。 通過大腦研究,發現了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之間的某些差異,但無法證明這些差異是先天的,並且不是在外部環境因素對心理和神經生物學特徵的影響下形成的。 在異性戀與外部因素之一之間存在相關性,即兒童期性虐待導致的受害,與非普通人群相比,非異性戀亞人群對心理健康的有害影響的患病率也更高。 總的來說,獲得的數據表明性慾和行為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變異性,而不是認為“這種行為是天生的”,這不必要地簡化了人類性行為現象的複雜性。 

閱讀第一部分 (PDF,50頁)

第二部分-性,心理健康和社會壓力

與一般人群相比,非異性戀和跨性別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症,抑鬱和自殺)以及行為和社會問題(包括藥物濫用和對性伴侶的暴力行為)的發生率有所增加。 科學文獻中對這種現象最常見的解釋是社會壓力模型,根據這種模型,這些亞人群的成員所遭受的社會壓力(污名和歧視)是造成心理健康異常後果的原因。 研究表明,儘管社會壓力因素對增加這些人群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有明顯的影響,但他們極有可能對這種失衡不完全負責。

閱讀第二部分  (PDF,32頁)

第三部分-性別認同

生物性別的概念是根據男性和女性在生殖過程中的雙重作用而得到很好定義的。 相反,性別概念沒有明確的定義。 它主要用於描述通常是特定性別特徵的行為和心理特徵。 某些人的性別與他們的生物學性別不符。 目前尚不清楚這種識別的原因。 目前調查變性者是否具有某些生理特徵或與異性相似的經歷(例如腦結構或非典型的產前荷爾蒙效應)的工作目前尚無說服力。 性別不安症-一種人的生物學性別與性別不匹配的感覺,伴有嚴重的臨床疾病或功能障礙-有時可以​​通過激素或手術治療成人,但幾乎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這些治療性干預措施具有有益的心理作用。 正如科學所表明的那樣,兒童的性別認同問題通常不會持續到青春期和成年期,而且幾乎沒有科學證據證實延遲青春期的醫學益處。 我們擔心有性別認同問題的兒童越來越多地傾向於通過治療以及隨後的手術方法轉向其選擇的性別。 顯然需要在這一領域進行其他研究。

閱讀第三部分 (PDF,29頁)

結論

準確,可重複的研究結果可以而且確實會影響我們的個人決定和自我意識,同時會激發社會言論,包括文化和政治糾紛。 如果研究涉及有爭議的主題,那麼對科學究竟發現了什麼以及什麼沒有發現有一個清晰而具體的想法就尤為重要。 在有關人類性行為性質的複雜問題上,至多只有初步的科學共識; 由於性是人類生活中極其複雜的一部分,它阻止了我們試圖識別其所有方面並以最高精度進行研究的嘗試,因此許多事情仍然未知。

但是,對於更容易進行實證研究的問題,例如在可識別的性少數人群中對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水平,研究仍提供了一些明確的答案:這些人群顯示的抑鬱,焦慮,吸毒和自殺水平高於與一般人口。 一種假設-社會壓力模型-認為恥辱感,偏見和歧視是這些亞人群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並且經常被引用來解釋這種差異。 例如,非異性戀者和跨性別者經常遭受社會壓力和歧視,然而,科學尚未證明這些因素單獨或完全決定了非異性戀者和跨性別者的亞群與普通人群之間的健康狀況差異。 在這一領域需要進行廣泛的研究,以檢驗社會壓力的假說以及對健康狀況差異的其他潛在解釋,並找到解決這些亞人群健康問題的方法。

關於性取向的一些最普遍的信念,例如,“天生就是這樣的假設”,根本就沒有科學的支持。 在有關該主題的著作中,確實描述了非異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之間的少量生物學差異,但是這些生物學差異不足以預測性取向,這是對任何科學結果的最終檢驗。 在科學提出的關於性取向的解釋中,最強烈的陳述如下:某​​些生物學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使某些人傾向於非異性戀。

“這些天生”的假設更難以應用於性別認同。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出生時具有一定性別的事實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得到充分證實:絕大多數男性被確定為男性,而大多數女性被確定為女性。 未討論過兒童(除雌雄同體外很少有)是男性或女性的性行為。 生物性別在繁殖中起補充作用,在人口規模上,性別之間存在許多生理和心理差異。 然而,雖然生物性別是一個人的固有特徵,但性別身份卻是一個更為複雜的概念。

當考慮科學出版物時,事實證明,如果我們試圖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導致某些人辯稱其性別認同與他們的生物學性別不符的原因,則幾乎沒有什麼是完全理解的。 關於獲得的結果,在編制樣本時往往會向他們提出索賠,此外,它們沒有考慮時間的變化,也沒有解釋力。 需要進行更好的研究,以確定您如何可以幫助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程度並提高參與者對該領域內微妙問題的討論的意識。

儘管如此,儘管存在科學上的不確定性,但仍對那些自認或被鑑定為跨性別者進行了徹底的干預。 在孩子成為此類患者的情況下,這尤其令人擔憂。 在官方報告中,我們找到了有關計劃用於許多青春期前兒童的醫療和外科手術信息的信息,其中一些人只有6歲,還有其他針對兩歲兒童的治療方案。 我們認為,沒有人有權確定兩歲兒童的性別身份。 我們對科學家如何理解已發展的性別觀念對兒童意味著什麼感到懷疑,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深為關切的是,這些治療方法,治療程序和外科手術與壓力的嚴重程度不相稱。這些年輕人經歷了,並且無論如何都是過早的,因為大多數將自己的性別標識為與自己的性行為相反的孩子,成年後就拒絕了這種標識。 此外,對於此類干預措施的長期效果還沒有足夠可靠的研究。 我們敦促對此事保持謹慎。

在本報告中,我們試圖以使包括專家和普通讀者在內的廣大讀者可以理解的方式介紹這組研究。 所有人-科學家和醫生,父母和老師,立法者和活動家-有權獲得有關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準確信息。 儘管我們社會對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者社區成員的態度有許多矛盾之處,但任何政治或文化觀點都不應妨礙對相關醫療和公共衛生問題的研究和理解,也不應妨礙為可能由於精神疾病而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們提供幫助身份。

我們的工作為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未來研究提出了一些方向。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LGBT亞群中精神健康問題加劇的原因。 主要用於此主題研究的社會壓力模型需要改進,並且很可能需要其他假設的補充。 此外,人們對一生中性慾的發展和變化的特徵大多了解甚少。 實證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際關係,性健康和心理健康問題。

對范式兩個部分的批評和爭辯都是“像這樣天生的”-既有關於生物學確定性和固定性取向的陳述,也有關於固定性別與生物性別的獨立性的相關陳述-它提出了有關性,性行為,性別以及個人和社會的重要問題。從新角度受益。 這些問題中的一些超出了本文的範圍,但我們考慮的問題表明,大多數公共話語與科學發現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周到的研究和對結果的徹底,仔細的解釋可以增進我們對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理解。 仍有許多工作和問題尚未得到答案。 我們試圖歸納和描述有關這些主題的一組複雜的科學研究。 我們希望這份報告將有助於繼續就人類的性行為和身份進行公開討論。 我們希望這份報告能引起熱烈反應,我們對此表示歡迎。

2 關於“性與性別”的思考

添加評論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將不會被發布。 Обязательныеполяпомечены *